網頁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轉貼】中醫=中國醫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醫被冠上了中國醫學的字眼,我想應該是中國這個名詞被創造出來以後,但我實在很不喜歡這個名稱,因為太狹隘了,反而喪失了中醫的發展性,因此我喜歡叫它中庸醫道,才是對中醫的正確解釋
去年看了蕭宏慈的《醫行天下》覺得很精采,但很多小道理卻是直到現在,更深入思考了以後才有相同的心得,像是中醫亡則中國亡的講法,因為中醫是儒、釋、道、醫整合理論的最佳實踐者,在養生注重道家的清靜無為,在治病則力行儒家的中庸之道,至於玄學的東西,跟佛家有些理論有某方面的契合,但我想其它的宗教也有類似的解釋,我功力還不夠,就不談得這麼深入。總之,在西風東漸的資訊社會裡,什麼都求新求變,要求快又有效的時代,中醫是唯一還能夠保存傳統思想的支脈,若中醫亡則中華文化就沒有重新被實踐的能力,因此中醫是最容易體會傳統文化精髓所在的途徑。
 
為什麼中醫被稱為中庸醫道
因為所有中醫的理論幾乎都逃脫不了中庸哲學,像是「攻病不可太過,過則傷身;補養不可太足,足則傷氣」,就是中庸之道的最佳解釋。現代人很喜歡聽到什麼好就買一堆來補,往往補過頭傷害健康而不知,因此奉行著過猶不及的理論就是最安全的法則。中醫攻病不可以攻過頭,因此往往病好個78分就要停藥,讓體功能自行慢慢修復,很多人拿到藥覺得不吃完浪費的觀念真的很要不得,覺得病講得重一點,醫生就會開好一點、強一點的藥;藥吃得多一點,身上的病就可以好得快一點。但其實中醫用藥等級分得很細,不到重病不用重藥,因為是藥三分毒,愈重的藥反而愈傷身,非不得已不輕投,因此有什麼症狀就說什麼,千萬不要加重病情,更不要把中醫師當作神仙,什麼都不講就讓醫生來猜你得什麼病,雖說可從望聞問切裡得知一二,但給得愈詳細辨證就愈正確,而中醫的用藥不難,因為全都有古方可參考,但醫不醫得好全在辨證,對了自然就會藥到病除。
此外,有很多重症病患求助於師父,卻因聽信網路上科學中藥的藥效不夠而轉求他人,最後醫不好又再送回去西醫。其實病重時反而需從補養開始,因為身體太虛根本就不能攻病,一攻下去病邪沒除人倒是倒了,但虛不受補又不能吃太好,中醫不是說藥吃得愈多愈好,身體無法吸收,吃再純的藥也沒有用,因此才要用科中一點一滴的慢慢補養起來,一方面科中的藥劑量沒這麼高,另一方面要你煎煮個一年半載真的沒幾個人有耐心,有方便的科中不用,卻貪求快又有效而尋求水藥,所以才會每個醫生醫到一半,看來沒起色就換一個醫生,最後是神仙也難救。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千萬不要因為感覺沒比較好,就隨便換醫者,沒有惡化就是比較好了,慢慢來,耐心一點,身體會壞到如此絕非一天兩天的問題。
有時我真的覺得國人看病的心態很可議,去看西醫時,把前一晚吃了什麼,最近服用什麼藥講得一清二楚;但去看中醫時,則閉嘴先等醫生把脈,想考驗中醫師的功力。其實把脈並不是辨證的主要方法,望、聞、問、切,擺在最後,作用是在前面看你的面色大概知道方向後,做最後確認寒熱虛實的輔助而已,因此把脈並不是必要,有時光是看臉色就知道得什麼病,自然連脈都不需把了。更何況人體的氣是隨著地球在動的,所以午時脈特別盛,不能把脈,到了傍晚則陽入陰,脈氣轉弱,這個時候把脈就特別不準,因此老一輩的中醫師不在晚上把脈,看病最好的時間在上午,此時把脈才是最正確的病脈,判斷也不容易出錯。師父常說脈是會騙人的,因為十個人把脈,大概會出現十種脈症,因此把脈不能當作看病的準則,只能當作輔助的工具,更何況現今真的會把脈的中醫師大概不多了尤其是醫學院畢業的,更是胡搞!
中庸醫道的養生精髓就是「吃七分飽,忍三分寒」,因為留一點空間給胃氣動,胃才能正常的消化;溫室的花朵易萎,就是因為保護過度,缺乏了基本的鍛鍊,所以弱不禁風。推行到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父母若對子女保護過度,則子女愈是依賴,受不了一點傷痛;以前農家放任孩子自由成長,反而隨便養隨便大。師父宣導的「與菌共生」也是相同的道理,因為菌乃天生之物,無論你如何殺菌都無法完全清除,肉必先腐而後蟲生,中醫和西醫最大的不同在於,中醫認為是身體的平衡出了問題,才會造出適合病菌生長的環境,所以才會生病,因此中醫大多不直接對付疾病本身,而是調養身體回復到正常平衡,體功能自然可以排除外邪;西醫認為是外在的病菌入侵體內,因此要針對特殊的病菌有不同的療法,所以外在環境愈是乾淨,人愈不容易生病。
但其實太過乾淨的環境就如同溫室裡的花朵,一不小心遇到不曾碰過的病菌就容易得病,因此,保持日常的通風和環境清潔是必要的,就如同風水學裡教導大家如何過得舒適,過得舒適心情自然就好,心情好則免疫力也會提升。但中醫並不來殺菌這一套,相反地,連細菌都無法生存的環境,對人體自然也不是好地方,因此動不動就用消毒藥水的地方,反而讓人過得更不舒服,要不生病也難。就如同浴室裡的毛巾,如果水份過多則用不了一天就會開始起霉味,若是完全乾燥,放個半年都不會發霉。霉菌本來就存在大氣之中,菌本無過,是人們自己創造了讓它生存的環境,它才會寄居下來。所以,香港腳多發於溼熱地區,因為身體的水溼過重,積在腳部讓黴菌有了生存的機會,光是擦抗菌藥是無法斷根的,必先調養好過溼的體質,則黴菌自然無法繼續肆虐。潮濕的腐木就容易長菇類,曬乾了,看它怎麼長!人體之有息肉,豈非同理,手術就能治好嗎?別呆了!
老子的養生哲學:
最近重新讀了一遍《道德經》,有了許多新的體悟,像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但又有更深一層的哲理,老子認為在人們分辨什麼是好的同時,也就劃分出什麼是壞的,而這並不是件好事。像是現今廣告喜歡宣傳益菌的好處,但其實菌本身沒有分好壞,是人們為了要賣錢所以分成了好菌和壞菌,就像一堆頂尖的國中生聯考進入第一志願,經過了高中三年又自然會分成好學生和壞學生,差異就愈來愈來大,最後反而輸給在第二志願的好學生,這是人性的必然,也是大自然的定理,因此一堆所謂的益菌進入體內,過量反而會形成想像不到的反效果,這就是中庸之道,過猶不及的道理。因此,最佳的養生之道就是吃得均衡,不要挑食不吃東西,更不要因為什麼好吃或是別人說對健康有益而吃過多,像是水果的營養成份很高,但現代人根本就營養過,吃過多的水果反而成為負擔。沒有成熟的水果就摘下來賣,對嗎?鳥都不吃,睡什麼?只因為它要保護種子,因此都帶微毒,吃多了好嗎?請仔細思考一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歷來的解釋都很奇怪,我實在不太能理解,但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明,就是人體氣血的運作依尋著地氣的升,而地氣的升又因天體的運行而改變,天體的運行有其一定的軌道,而這一切的運行法則就是大自然中不變的真理。因此,我們的氣象報告總是在預告明日的天氣如何,其實並不符合人體所需,真正中醫治病要看的是地氣的運行,因為地球繞日的軌道變化,所以一年分成四季:春升、夏散、秋斂、冬藏,但又會受到其它天體的干擾,而出現四時不正之氣,像是星球引力提升地氣,就會造成冬天裡突然轉暖,這個時候生病反而要用春天地氣升時的藥,因此老祖宗往往不寫明什麼藥是哪個季節所用,而用一句四時不正之氣草草帶過,因為常常會出現例外,但有些大方向像是夏月禁用麻黃,是絕對不可錯用的。
而就因為人體氣血的運作是跟著地氣而走,所以才叫大家晚上該睡的時候就要休息,這不是睡多久的問題,而是時間到了自然就會走該走的經脈,經脈不能正常的運行,久了就會累積出毛病。其它像是少林傷科會講求受傷的時辰和部位,就是因為在特定時辰,氣血會大量走到該運行之處,此時若傷到該經脈則會特別嚴重。因此,影響人體和自然運作的是地氣而非天氣,像是冬眠的動物不是等到天氣熱了才出來,而是當地氣升,地底下自然會熱得受不了,此時就算外面仍寒冷,動物還是會出來走動的。也因為如此,長途旅行因經緯度的不同,造成時差,時差調整不過來,人就很累,主要就是經脈錯亂。
中醫是全人類的文化寶藏:
稱中醫為中庸醫道,就是因為漢醫如同漢字一樣,是全人類的共有財產,全世界的傳統醫學都有相似的道理,像是古代西方也有類似的四液學說,但中醫的整體理論是其中最完整且有系統的,因此可用來解釋全世界大多的傳統醫學,像是之前有節目介紹非洲有一群人喜歡把泥土弄成像巧克力一樣來吃,當作是補品,其實以中醫而言,胃屬土,因此適量的補充泥土裡的微量元素對身體是好事,像是中藥裡補脾胃的植物大多根深入地底,因為得地氣較足則可補脾胃,有時補脾胃的藥物還非用土炒不足以見效。相反地,現今的水耕蔬菜雖然細細軟軟很好吃,但完全沒有地氣的滋養,因此多吃對身體無益,而在中醫裡更有會一直想去吃泥土的病,這是因為有蟲在胃中,要把蟲除去才可以。因此光是從一個脾胃為土,就可以解釋許多不同的現象,這是中醫數千年發展出來的體系,印度醫學也有類似的系統,細節不太一樣,但就像各個宗教看到相同的現象卻衍生出不同的解釋,只要能解決問題就好。

雖說人人皆可學中醫,但卻不是人人皆懂中醫,因為學中醫就像是學儒釋道的哲學一樣,需要把心定下來,汲汲營營是學不好的,因為中醫講求的是先修身,再修心,然後才可悟道,很多中醫的理論需要格物致知才能參透,像是師祖就叫師父看看天、看看地、看不懂就面壁,很多中醫的理論就存於大自然之中,但卻是如人飲水,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發展出來的道理也就不盡相同,但辨證正確時往往是殊途同歸,也就是,治病沒有唯一的準則,大方向對了就行了,這也是中醫難學的地方。至於修身就是很多東西你暸解到對身體有害而不去吃、不去做,修心則是讓心情平靜不要大喜大悲,身體漸漸可以呼應著大自然的擺動,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能夠體會到地氣的升和身體之間的關係,自然也就能體悟到大自然運行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