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轉貼 】新聞探討:大腸瘜肉找上年輕人 21歲中鏢

大腸瘜肉找上年輕人 21歲中鏢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2.03.10 03:27 am
台灣癌症基金會昨天公布「追捕瘜肉小子」活動成果,去年七百零六人接受大腸鏡檢查,其中三百四十五人有瘜肉,並發現十九例大腸癌,年輕族群的大腸瘜肉者增多。廿一歲的陳先生,昨出席追捕瘜肉活動,領取一萬元健康獎勵金。他表示,平時在便利超商工作,沒時間吃飯,三餐不正常,常暴飲暴食,一個便當五分鐘嗑完;加上熬夜、作息不規律,前陣子常腹脹、肚子悶痛,每隔兩、三個小時得跑廁所,一天至少解便三次,甚至還有六次紀錄,有時沒便意,卻莫名其妙解便,嚴重影響工作。
老闆叫他去檢查,大腸鏡竟然發現瘜肉。因陳爸爸有腸躁症,看到兒子情況就自己主動受檢,也發現二顆瘜肉。
卅一歲莊先生,是典型外食族,三餐一定要吃肉,去年底發現排便次數增加,上廁所很不規律,吃藥仍未改善,檢查發現有一顆零點三公分的管狀腺瘤,由於惡性程度很高,可能是大腸癌的癌前病變,莊先生切除瘜肉後,現在會多吃蔬果、少吃肉。
「大規模糞便潛血檢查,有可能提早發現瘜肉或腸癌。」和信治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建志分析九十三至九十八年癌症登記資料發現,大腸癌尚未出現全面年輕化趨勢,但民眾接受篩檢,確實可提早兩、三年發現大腸病變。
陳建志表示,大腸癌發生主因與家族遺傳或飲食有關,直系血親罹患大腸癌,或叔伯阿姨若有多人罹癌,常吃過度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烈酒、濃咖啡、洋芋片、燒烤等,較易刺激下消化道,造成瘜肉或是腸道病變。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徐弘指出,排便習慣改變是大腸癌的主要徵兆,包括便秘、腹瀉、血便、腹脹、肚悶痛、糞便常出現透明黏液等,建議應做進一步檢查,排除腸癌。
「多一分肉,最好吃五分蔬果。」徐弘說,飲食應清淡、少吃油膩食物,建議四、五十歲以上有大腸癌家族史,或過去有瘜肉、潰瘍性腸炎等高危險族群,應接受大腸鏡檢查。陳建志也說,「一顆瘜肉演變成大腸癌需五年。」呼籲高危險族群每隔三至五年做一次大腸鏡,期間可做糞便潛血,若發現潛血陽性者,當年需做大腸鏡確診。
2012/03/10 聯合報】@ http://udn.com/

分析討論:
大腸瘜肉其實是寒溼積在腸胃道所引起的,看看上述的症狀:便袐、解便次數增加、水便、血便、糞便有黏液、腹脹、肚子悶痛,全都脫離不了寒溼二個字。
因為三餐不正常、熬夜而傷到脾胃,因而脾胃轉虛寒而不能排出腸胃道的水溼,累積久了就會有瘜肉的生成,肉泡在那裡久了,就容易被磨擦破皮而流血(所以會有血便),接下來若是又喜歡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就容易引發腸道內層細胞的突變,最後引發大腸癌(中醫的講法則是:因為溼氣在那邊積久了,體功能會升熱想要把水溼散開,但卻容易累積成溼熱留滯在腸道,最後長成癰瘡)。

寒在胃中不能消化食物,則會有腹脹、肚子悶的情況;因為腸胃寒而不能吸收水份,則大便不易成形,因此會有水便和黏液的產生;寒溼性的便袐常常會有裡急後重的現象(大便來的很急,但蹲厠所要蹲好久才出來一點點,上完了又覺得還想再上),就是因為腸胃道蠕動不良,所以每蠕動一段就想上一段,一天要跑好幾次厠所,而不像正常人可以累積一定的份量、把糞便中的水份都吸乾成形以後才上一次厠所;但也就因為蠕動不良,所以也有可能積在那裡根本就出不來,形成便袐。

總結:
很多人以為熬夜傷肝,但其實熬夜最先傷到的是胃,因為一直不睡,胃要提供額外的能量供給活動所需,所以耗光了胃氣;也有可能半夜肚子餓又再吃宵夜,一整天都不讓胃好好的休息(該補充能量時不吃飯,不該吃時又一直吃),都會傷害到胃的元氣,所以古代人養身常說過午不食胃中常空才會長壽。


另外,平常的飲食也要注意,前面的文章提過不要生吃蔬菜、水果不要多吃就是這個原因,另外還有禁冰品、冷飲和所有牛奶製品,就是為了避免對胃腸造成傷害。就如同砍人一刀可以很快致命,但要把傷養好卻要花個一年半載還不見得能夠復元,平常飲食對身體的傷害也是如此,因此不該吃的東西就絕對不要碰,不在於數量的多寡,致命的往往就在那關鍵的一刀


所謂的大腸瘜肉在中醫而言就是寒凝的水瘤,很多人皮膚上也會長水溼型的肉疣就是相同的東西,《溫病條辨.復亨丹》:「燥氣(秋天的寒氣)久伏下焦,不與血搏(不傷血而是傷氣),老年八脈空虛,不可與化癥回生丹者,復亨丹主之。」


復亨丹去溫化下焦寒凝的水氣,瘜肉自然就會消失,何必需要塞根管子進去檢查,更不需開刀去割掉它。之前就有個案例,為了開刀拿掉大腸瘜肉,結果因為打抗生素和點滴造成身體更加虛寒、腸胃道溼氣更重,最後竟然脫肛(筋被溼氣泡軟了而垂下來),把腸子也剪掉一截!

來源網址:http://www.doctorhuang.url.tw/phpBB3/viewtopic.php?f=1&t=43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