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中醫的困境(下)

在上一篇最後提到中醫的西化,這真的是一個不可抗拒的墮落,因為打從西方工業革命開始,二百多年後的今天,科學教已經變成不可質疑的唯一精神領袖,凡是經過科學方法認證的就代表著真理,但人類的智慧有限,科學方法只是我們探索這個世界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就如同民主制度一樣,它只是目前人類想出來執行公平社會最理想的方法之一,但未必是完美無缺不容改變的最佳方法。如同夏天的北疆,氣溫高達攝氏60℃以上,人卻不會感覺熱,若把60℃換到台灣,不死一堆人才怪,請問溫度與熱之間的關係如何定論?
同樣地,中醫的一整套系統理論,也是古聖先賢們經過千年的智慧結晶,推衍出一套解釋大自然的系統科學,它肯定不是完美無缺的,但經過數千年的洗禮,也證實這是一套非常完整且有用的系統,我一直覺得學習中醫就如同有機化學一般,首先,你必需要進入這個體系,暸解裡面所使用的符號語言,接著你會發現,很多方便你理解的理論,充其量只是自圓其說而已,但它真的一無是處嗎?不,相反地,這個理論在特定假設前題下,是非常的簡單易懂的,再根據基礎的理論,你可以推演到許多未知的現象上。


之所以很多有心人士,以不科學的名號壓制中醫,就是因為外鬥外行,而很多體制內中皮西骨的中醫,又打著現代化的名號要改革中醫,又是內鬥內行,結果造就現今中不中西不西的半桶水中醫大行其道,無法體會箇中真諦。其實現代人之所以覺得中醫不科學,沒有重覆驗證的能力,就是因為假設的前題錯誤,用西醫的名詞和對疾病的定義,要中醫相對應的治理,傳統中醫師針對每個病人不同的體質辨證用藥,結論卻是中醫沒有一定的規則,不適用於全體人類。這就好像中醫裡面的溼病,叫西醫去做診斷,結論會有神經發炎、肌肉發炎、腸胃不適一堆看似不相關的表症,中醫可以一次全部解決,西醫卻要分無數科別集合醫治,最後的成效卻不彰。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高血壓,中醫裡並沒有高血壓這個名詞,因為它是生病時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只要身上沒有病邪,自然就沒有血壓高的道理,所以高血壓的病患並不是一輩子都在高血壓,而是身體感到不舒服時才去量血壓,此時肯定早已生病,血壓自然就會飆高。所以對於西醫一顆簡單的降血壓藥,中醫的調理從辨證病因病位開始,至少有10種以上不同的治法,當然你如果要簡化成中醫無法治高血壓我也沒輒,反正來到中醫要求治高血壓的病患,心理八成也是半信半疑。但我知道有中醫師開出的降血壓藥奇效無比,其實就是一堆大苦大寒降肝火的藥,從病理看來,把你的體功能打壓下來,血壓自然就不會飆高,但這跟西醫的治法有何差別?最後傷害的還是你的體功能,人愈吃愈虛,十足的七傷拳。
很多人高喊著廢五行,就是因為他無法體會五行所代表的象徵意義,它可以簡化很多現象,減少各種細微的病症影響你對整個系統的判斷,廢了五行就如同廢除有機化學裡面所有的定理,你必需從頭開始由最基礎的現象一一學起,下場就像建構式數學一般,明明112背一下就可以上手的,卻要小朋友去理解背後整個加法的意義,結果就是太過複雜而什麼都學不好。
簡單來說,肝木克脾土,在古書裡可能簡化成「木克土」三個字,背後代表的意義肯定非常的複雜,可能是熬夜過後,脾胃耗費過多的元氣供人體活動使用,而造成脾胃虛弱;也可能是生悶氣造成肝氣不順,而肝氣又跟神經系統有關,間接影響了神經內分泌系統,所以造成不飢不食的問題。中醫根據脈象和望診的辨證,可以導出補脾胃或是泄肝火的治法,但在西醫可能要經過無數次的檢驗,最後跟你說可能是某種疾病,然後各大醫院的結論莫衷一是。但最可悲的還是新世代的中醫,硬是要把簡潔易懂的理論,解釋成因為肝的機能過度旺盛,造成脾胃的機能被壓抑,總覺得在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就好像白話文運動以後,一堆人莫名其妙地把優美的古文翻譯成又臭又長的句子,反而更不容易被一般大眾所理解。
中醫面臨的困境還可以分成下列幾點:

4.傳統醫學的發展停滯:

中醫這套理論幾乎可以套用到世界各地的傳統醫學,像是之前看到旅遊頻道介紹非洲有民族喜歡挖地下的泥土,烘烤成一塊一塊如同巧克力的東西當零食吃,馬上我就想到原因是可以健脾養胃,就如同中醫裡很多健胃整腸的藥材都要根深入土中一樣,因此水耕蔬菜多吃對脾胃不是好事。但我一直覺得,深入土中應該和西醫裡所說的微量元素很有關係,不過,如果每個中醫理論都要花費十幾年用科學方法驗證,根本就來不及救人了,中醫的科學驗證是一門很有趣也很龐大的研究題材,很值得有心人士深入鑽研,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最後的結果還是不影響整個中醫理論,你還是得用老祖宗的方法治病。
但有趣的是,中醫和印度醫學與西方醫學,似乎是完全自成體系的三套理論,都各有所長,但也都無法互相融合,印度的瑜珈與冥想和中國的武術與禪定,有著微妙的關係,但發展出來的模式卻又不盡相同。而這三個醫學都發展出相似的五行體系、七脈輪、四元論,但西方的四液學說相對較不完整,能夠對應治理的方法也少得多,因此在現代醫學的出現後,傳統西醫很快就被淘汰;而印度醫學對中醫有一定的影響,但麻煩的是兩個系統很相似,但根本的理論卻又不相融,就好像不同的宗教看到相同的現象,但解釋的角度和面對的反應又不一樣,可惜的是印度醫學似乎也走向沒落一途,倒是瑜珈和冥想在西方頗為盛行。
現代醫學有它不可抹滅的價值,我想就像中醫再自大,也不可能完全取代西醫的位置,尤其是在衛生條件改善方面。因為治亂世,當然用重典嚴刑峻法會快又有效,因此用對抗病菌的方法消毒殺菌,很快就可以改善貧困地區的衛生問題。但西醫的發展也會遇到瓶頸,那就是我們無法殺死世間所有的病菌,事實上菌乃天地之物,中醫追求的是與菌共生,因此一味的消毒殺菌並不能預防所有的疾病,反而太乾淨會惹出很多奇怪的疾病。所以相對乾淨的環境,是健康生長所需,但過度乾淨的環境卻不利於正長生長,拿現在小皇帝肆瘧全球來說,過度保護孩子反而讓他的身心不健全。
但很多亞洲人並不暸解自身的優點,就像是硬要在運動場上和歐美人士比肌肉大小,反而造成自卑而要求全面的西化,以為這樣就可以趕上西方的現代化,就如同藝術市場上,你畫出和西方人一樣的油畫並不會為你加分,而是具有本國特色的形象才是難能可貴的。同理,中醫一味的現代化,用西方醫學名詞加上臨床驗證療效,真的看得我一個頭兩個大,完全以西醫的角度看中醫,造成現今中醫發展的停滯。尤其從清末民初的幾本新編本草出版後,似乎再也沒有人用寒涼平溫熱來分類新藥,全都變成化學分析的元素比例,對中醫用藥而言一點幫助都沒有,現今世界交通如此發達,有很多古人看都沒看過的植物可以利用,但卻沒有中醫大家能把它編入本草之中,實在很可惜也很可悲。
老實說,我真的不太敢推薦民國以後出的中醫書籍給朋友看,因為大都寫得亂七八糟,完全看不出中醫的理論和價值,尤其很多都夾雜著西醫的理論,很容易把人給搞糊塗。當然,用西醫解釋一些中醫的論點是現在的趨勢,藉由西醫的名詞比較能讓一般人進入中醫的世界,但很多人在寫一些冠冕堂皇的文字,實際上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他在寫些什麼,因此要把中醫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就是先讀懂中醫,唯有中醫讀通了才能把西醫的理論一點一滴的對比加入,正是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令人憂心的是,現今大多中醫師都是先學了西醫後,再由西醫的角度把中醫藥方套用進來,這也是為什麼治不好病的原因,因為對於疾病辨證的假設前題錯誤,就再也無法用中醫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5.民眾對中醫的錯誤認知:

一般民眾大多把中醫等同於草藥,而地下電台賣的偽藥也全都怪罪到中醫的頭上,一堆莫名其妙呷好道相報的奇怪偏方也歸類於中醫,但這些都不是正統的中醫,因為真正的中醫要辨證才能用藥,辨證不明用藥不清可是會死人的,但普羅大眾卻總是以為花花草草多吃沒事,孰不知中醫寒熱虛實用藥相反,死人可是很快的
中醫不等於草藥,但把所有的草藥排除在中醫之外,根本就是矯枉過正,因為能夠把草藥有系統的用入中醫,就是變成替代性的中藥,這在早些年兩岸不通航時,很多中醫前輩努力地把台灣在地草藥替代難以入手的進口藥材,這是先人的智慧結晶,但台灣卻為了管制方便,只要不屬於傳統藥材,一律不准出現在藥品當中,多少前輩的寶貴心血就付之一炬,卻不見相關單位用心整理,把台灣在地草藥新編入本草中,這才是台灣在地醫學的獨特所在啊!
另外,前面說過中西醫對疾病的定義不同,很多病人來看中醫,開口第一句就是我有高血壓糖尿病,師父說了一句你感冒了,病人就會回沒有啊,我不覺得有不舒服,但明明病人的手心和手背的溫度異於常溫,六針下去馬上就出汗,且手心手背的溫度就恢復正常,這時師父又會叫病人動一動脖子,是不是覺得不那麼僵硬。其實中醫對疾病的定義在西醫往往歸類於亞健康,像是打哈欠代表氣不足,打噴嚏代表肺中有寒,頭痛項僵就是中醫對外感的定義,一般人卻往往視為正常,要等到真正發高燒流鼻水喉嚨痛才叫感冒,那是自找麻煩!
再來就是自然醫學的興起,一堆廠商打著本草的招牌在騙大家手上的銀子,最常見的就是人參相關的補品,且不論人參吃多了會上火,一堆無良的廠商用便宜的西洋參代替東北參,但兩者的寒熱療效大相逕庭,東北參色黃是補胃氣偏熱,西洋參色白是降肺氣偏涼,兩個東西唯一的相似點就是命名為人參,這又是化學元素分析的惡果之一,大家只看主要成份相同就說療效相似,但中醫的寒涼平溫熱光是產地不同,可能就有不同的療效,更不用說連品種都不同的東西,怎麼可能作用會完全一樣?
其它就是一堆似是而非的觀念,你說它錯它又不完全錯,但要說它對肯定是不對的,像是黑芝麻多吃可以補腎,還可以讓頭髮變黑,但卻有廠商硬是加上五味子販賣,雖說五味子可斂肺氣,肺氣沉降入腎所以可以滋腎,因此西醫研究發現五味子對腎有好處,我一點也不意外,但真正懂中醫的人卻不敢叫你沒事亂吃五味子,病之初起禁用五味子,因為五味子斂氣,而有表病或是火病時,需要發散以排病邪,因此若身上有病邪的人再亂服五味子,反而把病氣全鎖在身體裡,更不容易康復。

6.中醫的傳承危機:

古中國之所以走向沒落,就是因為有太多人藏私,傳子不傳賢,對外人總是偷留一手。我相信肯定有比師父強得多的中醫,但能夠認真教學把所知所學亳無保留傳授出來的中醫大家,真的就屈指可數了。其實師父的理論也是從古人身上學來的,若是沒有古聖先賢無私的著書傳承下來,師父的醫術也不可能突飛猛進,像是對岸由國家統籌整理出來的明清名醫全書大成系列,就真的是很偉大的一個工作,陳士鐸算是師父最推崇的大家之一,因為用藥泄中帶補,有退有守四平八穩,且思辨清晰論證完整,但很可惜的是對岸似乎對他的評價並不高,因為一般人難以理解這種一等一高手的境界。
在台灣也是如此,陳士鐸的藥方開出去,有很多中藥鋪不敢拿藥,因為有些劑量都太重了,但其實清代人才是最接近現代的朝代,與現代人的體質也最為接近,尤其大家大魚大肉吃多了,運動又不足所以元氣虛弱,不像古代人用傷寒論裡輕微的劑量就見效,往往還要重加人參護住元氣才可以攻病,因此陳士鐸寫的劑量有多重就是要用到那麼重,奇妙的是,陳士鐸說六帖有效就是要吃足六帖,只能說古代名醫看的病例多了真的是料事如神。
有鑑於此,師父在整理古書和著作新解上用力頗深,因為醫書可以流傳下去,後代若有幸因此入門,也算是造福人類。但可惜的事,台灣對整理古籍方面似乎不熱衷,反倒是對岸非常用心的在整理出書,所以書架上的簡體書愈買愈多,對台灣中醫的未來也愈來愈憂心。就如同現今兩岸的政治經濟文化發話權,正一點一點傾向對岸,就算在流行音樂上還有一點點優勢,但台灣音樂界的沒落卻是不爭的事實,中醫界也是如此,有很多中醫系的學生心裡盤算著,念出來以後還是得到大陸留學,才能真正把中醫學好,其實台灣還是有很多中醫大師,但被僵化的制度所壓抑,下場就是一堆寶貴的經驗全都沒有人傳承下來。
先前我說的怪婆婆就是,一身的絕學不對外展示,家天下真的害了中國數千年還陰魂不散;另外就是有心想傳卻沒人接,我就知道有一對兄弟,哥哥接下中醫的擔子,但弟弟改念西醫,畢業沒幾年就買了一棟房子,反倒是哥哥沉悶了幾十年,直到近幾年中醫抬頭加上網路興起,才突然之間變成門庭若市的名醫,很多老一輩的中醫都沒能傳承下來就是這個原因,弟子有才能的都改念西醫了,剩下一些考不上中醫的只能在家裡幫忙抓藥。
但對中醫傳承影響最嚴重的還是中醫的現代化,就如同焚書坑儒沒有消滅各家思想,反而是漢朝的獨尊儒術,造成其它思想的沒落,因為考試引導教學,讀了不能幫助作官就沒有人再用心研究了。中醫現代化就如同基改作物,改造了幾個世代的中醫,等到有一天發現新品種的中醫無法治病,卻再也找不回原本的中醫,因此,基改作物都要限定範圍限定品種,還要有植物種子庫,確保原生種的基因純正不受污染。中醫的改革也是如此,一定要留給體制外的師徒制一條後路,因為師徒制才是傳承的不二法門,且觀德日的工藝進步,就是因為保留了完整的師徒制。

醫學應該是最保守的,因為健康需經無數的認證,知道可能的副作用衡量輕重後才可使用,但在科學教的洗腦下,一般人卻覺得愈是新的科技,就有愈佳的療效,孰不知再好的儀器都會有判斷錯誤的可能,最後解讀的還是醫師本人,因此經驗的傳承才是確保醫療品質最佳的方法,但可惜的是中醫的師徒制在兩岸三地都在消失當中,再也沒有學徒跟著師傅從認識藥材、做藥、把脈、跟診一一學起,這是中醫傳承上的危機,也是師父開課傳授中醫的主要目的,讓愈多人暸解中醫,人一多就有力量,就能夠改變大環境,為中醫的未來把脈開藥,相信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必定能使中醫再度發揚光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